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发表时间:2021-05-27

作者:裴长洪,刘洪愧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 6 期,原标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研究》。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中国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发展

    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整个社会化再生产,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循环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其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率为前提,可以在不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只要实际工资的上涨幅度不超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相对剩余价值提高的幅度,资本主义经济就能既保证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又保证源源不断的资本积累,从而构成资本积累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国内经济循环就能顺利进行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马克思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社会化大生产理论,其经济学分析范式和演绎逻辑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循环。当然,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且被资本家所剥削和掠夺;社会主义经济也需要积累剩余产品,但归劳动人民所有,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进行分配,并发展各种社会事业以造福人民。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任何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既具有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剥削的特殊性,也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可以被社会主义经济所利用。所以,借助这些概念和逻辑来分析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循环,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但是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封闭,它始终是对外开放的,其理论依据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市场的开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因为它把国内价值发展为国际价值,使得剩余价值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而提高利润率。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愈来愈多的国家融入世界市场,其经济运行过程都必然遵循“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规律。马克思关于经济循环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虽然以资本主义为对象,但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二、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经济建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参与国际循环受到国际大环境的较大限制,经济自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自主工业生产供给体系,需求也基本来自国内。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国外产品供给和需求增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本逻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开放型经济也始终以满足国内供给及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现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以内需为主,国内贸易始终大于国际贸易。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开放型经济并积极参与国际循环,这也是为国内大循环服务的。中国的进出口始终以服务国内消费和生产需求为目标,以国内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未来方向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所以,要在社会化再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中克服障碍,要从过去中低水平、中低质量的“双循环”迈向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是,在高水平“以国内大循环主体”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国际循环,甚至引领某些产业、某些区域的国际循环。这既为国内大循环增加新内容,又提供国际循环的新动力、新模式,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迈上新台阶。这就意味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了世界性意义。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出了新的世界经济动态平衡观

    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提出的世界经济平衡观,机械地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内一般均衡理论延伸到世界经济分析,片面强调均衡汇率在世界经济平衡中的作用,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都是错误的。从实践角度观察,其错误的根源不仅在于有意或无意忽略美元霸权地位及其造成的“特里芬”难题,而且明显滞后于历史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提出了“多元平衡”观,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态平衡观。它表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宏观平衡不仅要建立在“多元平衡”基础上,还要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世界经济平衡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在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各领域,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断实现新的互动循环和多元平衡。第一,中国从“两头在外”逐步转向“两头内外并重”的贸易发展模式。第二,中国从输出商品、引进外资为主转向扩大进口、对外投资并重。第三,中国外汇储备从增强人民币信用为主转变为支持国际金融治理改革因素。要求改革美元霸权的国际金融治理体制,缓解“特里芬”难题。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建立多元、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第四,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中国主导的共建“一带一路”突破了原有国际分工的地理局限,为更多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创造了机遇。

四、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蕴含的深化改革涵义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着眼点,需要将三者结合起来思考。由于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而且许多是体制机制性的矛盾,所以深化改革就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中的堵点和难点。其关键在于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如果关键技术无法自给,则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就不能畅通。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补足产业链短板,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和能源供给的短板。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不会放松,所以中国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不能完全依赖进口,这就需要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升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流通体系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接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环节。第三,需求侧改革要以保障就业,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和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主要目标。第四,区域经济改革要突显不同经济功能区优势互补,构建地区间互有分工的高耦合度产业链网络。第五,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以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为新内涵和新目标。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转自:中国工业经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