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参考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廓清城商行定位与扩张边界以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05

  作者:蔡宏波,宋研霏,马红旗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9期,原标题为《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与僵尸企业的形成》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在现实经济中存在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其大多已经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即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维持生存,一般形象地称其为“僵尸企业”。2018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一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截至2019年10月,“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处置率超过95%,预计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这意味着,淘汰僵尸企业的工作目前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然而,在平稳清理现存僵尸企业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等,进而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僵尸企业问题。

  说到僵尸企业,经常忽略了中小僵尸企业的存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中小僵尸企业数量明显上升,2000年仅占僵尸企业总量的25%,但2013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74%。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僵尸企业呈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大量中小僵尸企业靠什么维持生存?

  研究发现:

  蔡宏波、宋研霏、马红旗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9期的文章《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与僵尸企业的形成》提出了有关城市商业银行与僵尸企业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一,城商行的设立及其规模的扩张可能促进僵尸企业的形成。第二,城商行的设立可能提高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及其负债水平。第三,城商行的设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规模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存在异质性影响。文章进一步根据城商行分期分批设立的特点,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并基于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检验城商行设立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作用机制检验。研究主要发现:

  城商行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和负债水平,进而催生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当企业经营不善,或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无法依靠自身盈利生存时,往往会继续寻求城商行的帮助,申请获得超额贷款,最终资不抵债,演变为僵尸企业。

  城商行规模的扩张对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远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因此城商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呈现更为谨慎的态度。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城商行对企业融资的作用下降,即规模越小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对城商行的依赖性更强。

  研究启示:

  第一,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银行自身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随着国内金融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开放,地方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城商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城商行走上更快发展轨道。

  第二,金融监管机构应强化对城商行的信用风险监管,督促城商行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随着城商行对中国银保监会有关“有序退出僵尸企业、过剩产业,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风险领域”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依靠信贷支持维系的僵尸企业将加速出清。监管机构仍应提高警惕,尤其发现过度借贷或不良贷款有持续增长趋势时,应做出及时预警或有力处置。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城商行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督审查,加强对虚假披露和故意隐瞒的惩罚力度,以督促城商行及时有效地化解僵尸企业带来的不良资产。

  第三,城商行需要逐渐摆脱历史上的发展定位,深度参与金融行业中的市场化竞争。这里所谓“摆脱”不是要求城商行不再服务中小企业,不顾当地经济发展,而是改变过去对金融资源和要素的非市场化扭曲,将其有目的地、有效地配置到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让城商行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业务空间,以更加专业、特色和精细的特点实现错位竞争。城商行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区位优势突出,且在民营经济中具有良好的信贷基础,因此城商行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投入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加大业务模式的创新,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经营,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能力。

  第四,城商行还应较其他同业竞争者更加重视和做好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城商行应回归本源,合理评估自身能力和业务的边界,牢牢抓紧自身最熟悉的领域和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尽可能地合理分散经营风险。因此,城商行应着力于打造一支业务精干的信贷员队伍,将其视为自身的核心人力资源加以培育和维护,同时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客户信息和信用评估系统,以线上、动态、精准的识别机制替代原有线下、人工的高成本风控。另外,当然还要时刻警惕和不断优化资产负债比率、营收结构等,以防范重点领域的流动性风险及其背后的信用风险。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转自中国工业经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