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会议纪要】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发表时间:2019-01-11

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纪要

 

一、时间2019169:00——11:30

二、地点:武汉理工大学鉴四教学楼10楼报告厅

三、参会人员

校外专家:

1.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理事长陈冬生教授

2.   武汉大学全球战略研究中心陈立敏教授

3.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渝林教授

4.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宋德勇教授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汪海粟教授

6.   湖北高投集团总经理黎苑楚研究员

校内人员:

1.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超仲教授

2.   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杨峰副处长

3.   研究中心主任、院长魏龙教授

4.   研究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喻平教授、副主任汪芳副教授

5.   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冬林教授

6.   研究中心赵玉林教授、杨兰品教授、余谦教授、董登珍副教授、刘春晖副教授、韩书城副教授

7.   博士生、硕士生代表20

 

四、会议议题

 

(一)宣布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及颁发聘书

主持人:中心副主任喻平教授

宣读、颁发:吴超仲校长助理

吴超仲校长助理代表学校宣布了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名单并颁发聘书。

主任委员: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赵玉林教授

委员: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理事长 陈冬生教授

武汉大学全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陈立敏教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刘渝林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宋德勇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主任 汪海粟教授

湖北高投集团总经理 黎苑楚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魏龙教授

秘书: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汪芳副教授

 

(二)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近五年工作汇报

主持人:赵玉林教授

报告人:魏龙教授。

报告从中心发展的基本情况、工作的进展、面临的形势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四个方面展开。

1.基本情况:研究中心起源于原武汉工业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1992年)以及原武汉工业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1993年)。2001年三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整合吸收管理学院、理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相关研究力量,于200612月经学校批准成立武汉理工大学科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812月,该中心经湖北省教育厅评审批准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称为“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陈冬生教授、赵玉林教授先后担任中心主任。研究中心设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创新与竞争战略研究所、电子商务智能与服务研究所、科技创新绩效与风险评价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

2.工作进展:科研工作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7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1项、校“双一流”提升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社科成果奖6项,其他科技成果奖6项、新增出版著作21部,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论文17篇。人才培养方面,全面推广学研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基地的相关项目研究,实现开放式研究组合。社会服务工作方面,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等7项研究成果被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商务厅、武汉市发改委、东湖高新区、黄石市政府、山东省滨州市政府、广西区发改委等采纳等。中心积极参与了武汉自贸区前期调研和咨询研究工作,接受湖北卫视有关湖北省科技十条的专题采访等。

3.面临的形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科研管理制度;已经拥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支撑;已经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等。但标志性成果偏少、社会声誉需提高、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等。

4.未来的努力方向:瞄准学科前沿领域,策划重大研究课题,引领学科发展;贯彻学研教协同理念,创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资料和信息建设,力争发布专题报告;面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咨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规范管理,高效运作,不断提高中心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等。

 

(三)学术委员会对中心未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决策进行讨论和评议

汪海粟教授:从近年来各种学术交流中看,中心的发展势头,人员结构合理,差异化资源的协同良好,中青年的学者潜力突出,这为将来打造成更好的科研基地提供了基础。另外,中心的发展方向具有优势,但也需考虑一定的拓展空间,想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特长,就必须拥有对社会、行业产生持续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从而提升中心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就湖北省地市州进行连续可比较的、具有政策建议的报告,构建专业数据库,发布本领域指数,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可提升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宋德勇教授:中心近些年成果丰硕,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做到:第一,开拓思路,多进行跨学科交流,打造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第二,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的工科优势,进行交叉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突出研究重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第三,创新研究要紧跟时代,抓住时代特色,突出研究中的新意。

陈立敏教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与高水平大学资源结合,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组织,虚实结合,如何组织好、管理好?研究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省级研究基地建设成效如何评价?

陈冬林教授:重大的科技创新既离不开工科的研究开发,也离不开人文社科对研究成果的升华从而使其得到普及和应用,所以工科应该与人文社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作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心应该主动学习、接触更广泛的学科,主动进行跨学科交流。建议校方也可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使得工科和人文社科产生融合。

杨峰副处长:创新研究要突出特色,找到研究的突破口,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吸引外部投入,在此基础上再引致内部投入。

吴超仲教授:打造一个优秀的科研基地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稳方向,研究方向要明确,不宜轻易变动。在确定好研究方向之后要结合研究前沿,本中心需要进一步强化跟建筑与建材、交通、汽车三大传统行业的结合。第二要建队伍,中心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人才,尤其是专职人员的比例需要提升。一方面要争取学校的科研编制名额,另一方面可与学院协作,可将新进来的老师先调到研究中心进行数年的科研工作,而不是直接对其分配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将年轻血液的创新科研能力发挥到最大,又为其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第三搭平台,增强对科研设备的引进,将科研成果可视化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在管理方式上也可以改进,加到中心网站的宣传力度,如设计本研究中心的专用logo,定期编制中心年报向社会发放等。

魏龙教授:近期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活动中,经济学术界很多专家提出经济学术研究要与智库研究(决策咨询、战略规划)并行,不能偏废和互相歧视。不仅要对经济学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拓展研究,还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要实实在在能解决实际发展问题。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责无旁贷。今后研究中心应当做到研究成果、贡献要被社会认知、承认,需要在特定的领域发声,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提升行业知名度,这也是研究中心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心下一步首先要争取做到定期发布专题研究报告。

杨兰品教授:为了更好的完成中心建设,有必要对研究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定期评估,通过这种自评的方式找到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的途径。此外,在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趋势下,研究的范围也应该扩大。可

余谦教授:就中心的发展模式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可以选定国内先进的科研基地进行对标,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来推动中心发展。其次,中心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等方式(将数据产品化等)完成一定的造血功能,实现对外部投入的吸引。最后就是可以利用新媒体(公众号等),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更多的功能。

赵玉林教授总结发言:第一,对中心研究方向给予了肯定,同时研究主题需要进一步凝练,突出时代特色。即要紧密结合、不断嵌入、最终深度融入三大行业。第二,要加强队伍建设,解决专职人员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申请科研编制名额,另一方面要让年轻教师队伍进入中心做研究。第三,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区分研究中心和所在的挂靠单位,防止二者一体化,强化研究中心对外的独立交流。第四,提升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要凸显特色。对科研项目的申请不能只注重个人的研究兴趣,也要兼顾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智库研究)。第五,在未来的发展阶段要着重加强对标志性成果的建设,努力提升中心的社会和行业知名度。

(记录整理:汪芳 陈泓兆    审阅:魏龙)

 

 

报:科技发展院

送: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

传:中心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