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战略扎实推进 轻工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18-02-08
2017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成效显著。轻工行业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行业运行稳健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2017年,轻工行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淘汰落后成效显著,环境友好度大幅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龙头企业效益突出,产能合作成效显著。
2017年,轻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平稳较快增长,供给效率提升,利润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11月,轻工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5%,高于全国工业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5万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利润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出口5443.59亿美元,同比增长9.8%。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均占全国工业21%;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26%。重点行业产销率较高,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97.8%,家具制造业98.3%,造纸及纸制品业97.4%。轻工业繁荣稳健,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贡献了强劲的力量。
张崇和认为,进入发展新时代,我国轻工消费品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品种丰富度、品牌认可度、品质满意度大幅提升,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升级新趋势。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等快速消费品,向安全、品质、绿色、健康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向创新、智能、美观、时尚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玩具、文教用品、健身器材,向先进设计、多元集成、智能互联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轻工消费品正在实现从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全面助力“乐享生活”新模式,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教育、娱乐、休闲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介绍说,2017年,除了三批轻工《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工信部还推动发布了“2017年度纺织十大类创新产品”,包括抗皱旅行西服等60多种纺织服装产品。目的正是在于引导企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强工业设计和创意设计,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品种,提升中高端消费品比重。
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纺织服装个性化定制发展较快。中高端电饭煲(感应加热型)国内销售量增加了20个百分点以上,变频的空调、洗衣机和冰箱国内销售量分别提高6个、18个和12个百分点,智能坐便器国内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
“三品”战略扎实推进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是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为消费品工业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轻工业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三品”上收获了累累硕果。
据高延敏介绍,除了发挥创新在消费品增品种中的引领作用,轻工业还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加快产品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推进国际标准转化。
实践表明,智能制造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据统计,2015至2017年,家电、家具、五金、服装等消费品领域共有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在消费品领域正广泛应用。2017年,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研发建立的智能制造云平台,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平台成交额超过2000亿;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三衣两裤”(西服、衬衫、T恤、西裤、牛仔裤)为重点形成了西裤产品自动化缝制解决方案,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2017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共10个,制造业企业占3个,其中2个为消费品企业;提名奖90个,制造业占36个,其中19个为消费品企业。
轻工业品牌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2017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消费品企业品牌达203个,比2016年增加了7个。
据了解,2017年,工信部积极完善轻工业品牌服务体系,调整和完善品牌培育及评价标准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跟踪培育100家左右服装家纺重点品牌,支持相关单位发布70个家电行业优秀品牌和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同时,引导消费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品牌国际化步伐加快,不断形成竞争新优势。
“一带一路”加速推进轻工业发展
2017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轻工业步入发展的新阶段,消费升级、“一带一路”为轻工行业打开了市场新空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未来轻工行业产能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通过直接贸易投资,建设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实现轻工优势产能,与当地市场有效对接,大力带动中国轻工业国际化发展。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表示,近年来,一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技术标准和品牌等都将加快走出去。
“中国的钟表产品和装备,已经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肯尼亚铁路和巴基斯坦铁路用的都是中国制造的时间服务系统。”中国钟表协会副理事长张宏光说起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钟表行业的发展成就时如是说。
事实上,不仅是钟表行业,近几年,家电、家具、乳制品、皮革、造纸、缝制设备、五金等轻工行业都在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面对全新的市场格局,加快对自身产业结构和市场规划的调整速度。不仅在产品“走出去”“引进来”上下功夫,还大力推动轻工国际产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对接。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轻工商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达1155.32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0.18%,占轻工出口总额的26.23%。在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中,皮革、毛皮制品及其鞋类制品、塑料制品和家用电器三个行业的出口额位居轻工全行业前三,均在128亿美元以上。除此之外,在“走出去”的轻工产品中,文教体育用品、照明灯具、电池及电池零件等都广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者欢迎。
不仅是“走出去”,受惠于跨境电商打造的“网上丝绸之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质轻工产品也大踏步“走进来”,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根据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引进来”的外国商品中,由埃及棉制作的服饰、家纺用品,捷克水晶制成的水具酒具,缅甸花梨木、玉石制作的家具、工艺品,泰国乳胶制作的枕头、床垫等轻工产品,逐步从潮流新品演变成大众商品,极大地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面向全球的、更广泛的合作。未来,要推动轻工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轻工业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的输出,同时进一步规范轻工企业境外经营行为,推动轻工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健康发展,轻工行业各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反映实际、成效显著的多种集群发展模式。包括专业辐射模式、龙头带动模式、产业兴镇模式、产业承接模式、以城兴业模式。这些轻工产业集群建设模式,为培育新集群进行了大胆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截至2017年底,中轻联和行业协(学)会、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轻工产业集群共274个,主要集中在皮革、日杂、文房四宝、陶瓷、塑料、家电、家居、制笔等39个行业,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是轻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优势制造业基地、特色产业出口基地的典型代表。在商务部确定的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有6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33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的共有46个;在国家公布的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涉及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13个。
张崇和表示,2018年,要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绿色智慧产业集群跃升,将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选择优质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争取到2020年建成3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轻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绿色智慧产业集群100家。要优化集群建设,推动轻工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是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的有效方式,开展专项工作,帮助轻工产业集群提升建设水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制造、商务资源协同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绿色智慧产业集群跃升。
然而,与多数工业行业一样,轻工行业也面临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轻工业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创新竞争等新优势还没有形成。张崇和表示,轻工行业必须通过实施“三品”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同时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群策群力,推动我国轻工行业实现大国向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