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新闻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

发表时间:2019-09-25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做出全面部署。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在2017年全国有20个省市区的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并通过验收脱贫。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5年累计脱贫6853万人,脱贫幅度达到70%左右。尽管减贫成效显著,但是现如今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出现了贫困碎片化、致贫因素多样化等新特征。而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是新时期东部地区在扶贫开发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致力于提升中国扶贫开发的整体能力。其设立起到了确定重点区域的作用,弥补了区域瞄准、精准扶贫的政策空间,为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并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力经验证据。然而,扶贫改革试验区经济绩效的改善与其设立的关联性需要充分验证和客观评判。在政策实施几年后,客观和精准评价其政策效果,不仅有利于扶贫开发经验的积累,还对未来扶贫开发政策的完善和减贫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研究中,目前文献主要停留在文字表述和理论分析,同时也有仅仅针对部分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尚没有进行实证层面的验证。

研究发现

      张国建等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上的论文《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首次从区域视角对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果及传导机制进行检验。文章将辽宁省扶贫改革试验区试点视为一次自然实验,基于2002—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合成控制法识别了扶贫改革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以及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并对政策引致的正向溢出效应、间接传导机制、区县异质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16%,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

      第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对周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非少数民族区县的政策效应强于少数民族区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程度越大反而能够提升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地理和行政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县中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在不同区县中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具有不同行政特征的市辖区和所辖县上。

      第三,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主要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兜底保障扶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渠道对当地经济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并且,政策通过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的措施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但是仍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策启示

      该文首次对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了完善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并且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减贫效应,基于研究结论能够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启示:①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理念,因时因地因人精准施策。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对不同区县类型的政策效果存在差异性,虽然整体来看政策效果显著,但是具体区县中扶贫政策发挥的效应并不强烈。扶贫开发要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六个精准”的扶贫工作要求,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实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②降低扶贫改革试验区内部区县间的行政壁垒。处理组内市辖区的政策效应比所辖县更显著,这就表明政策效应会受到行政特征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应有的政策效果必须打破区县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各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市场融合。③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方式。具体而言,农业和畜牧业仍是试验区内的传统产业,一方面可以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内生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帮扶,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以及将贫困户的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提高扶贫工作成效。④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产业扶贫需要依靠信贷资金,而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投融资的新模式,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担保、贴息、奖补,可以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用于产业扶贫。⑤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相对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而言,教育水平低是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具体而言,试验区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须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从而真正达到教育脱贫的最终目的。⑥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兜底保障扶贫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城市和农村中低保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就业再培训,从而提高其工作技能,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本文转自:中国工业经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