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学研论坛】研究生报告“制造业企业绩效”、”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与“数字化转型”工作论文

发表时间:2025-01-16


12月25日晚,中心“学研论坛”2024年第15次例会在学海楼1507会议室举行。赵玉林教授、汪芳教授、黄蕙萍教授、韩书成老师、谷军健老师、刘春晖老师、胡威老师以及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硕士生曹越、彭思睿、王雨涛同学报告了各自工作论文的进展。

首先,曹越同学汇报了题为《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的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概念及理论分析、实证结果与分析以及未来的研究进展与规划。汇报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针对论文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胡威老师就企业碳绩效的估算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涉及的企业范围不够全面;谷军健教授指出,论文的研究范围设定为省级过于宽泛,建议缩小至地级市,同时提出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之间的逻辑关联仍需进一步加强;赵玉林教授建议对论文中的指标含义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并指出目前的自愿披露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文中的理论框架;黄蕙萍老师提出,若数字基础设施并非由企业自身建设,则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并建议在理论分析中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主体来源进行更清晰的区分;刘春晖老师补充指出,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辐射效应,不仅服务于单一地区,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探讨;汪芳老师则提出,论文需更加聚焦数字化的视角,而非地区视角,以探讨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企业碳绩效的具体影响,这是论文未来研究中可以突破的重要创新点。

其次,彭思睿同学汇报了题为《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的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绪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主要变量的测算、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汇报结束后,与会老师们针对论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胡威老师指出,论文提到虚拟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这一影响应在理论分析部分有所体现,而不应仅仅强调其促进作用;刘春晖老师指出,文中虚拟集聚的测度方式仍主要依赖于地理意义上的集聚,并未有效区分虚拟集聚的特殊性;汪芳老师补充道,采用区位熵的方法测算虚拟集聚未能充分反映其“虚拟性”的内涵,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改进;此外,赵玉林教授、黄蕙萍教授和谷军健老师提醒,在确定指标测度方法时,应避免盲目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务必确保指标与研究内容的适配性,同时对所采用的指标测度方法进行详细合理的阐释,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最后,王雨涛同学汇报了题为《数字化转型对餐饮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的论文,主要从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汇报结束后,与会老师们对论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改进建议。黄蕙萍教授指出,论文选题未能体现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的特点,建议引入相关视角以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认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含义和内涵有较高的重叠性,不建议将两者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而应考虑整合分析。赵玉林教授建议先查阅更多相关数据和实际案例,从中挖掘更具新颖性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视角,以进一步提升论文的研究价值。汪芳教授提出,研究可以从多个具体角度展开,例如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数字化手段了解消费者偏好,以及推动供应链的统一化与标准化,以便更全面地探讨数字化转型对餐饮企业的多维影响。

经过本次研讨会的精彩讨论和深入交流,同学们获益良多,收获满满。至此,本次学术周会圆满结束。

供稿人:郑文婧